摘 要:美丽国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研究以包含了生态美、经济美、社会美、文化美、政治美等在内的广义上的美丽国家为对象,研究提出了美丽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三大规律”相统一、“五位一体”协同推进、“三型社会”同步建设、全社会合作治理的战略思想,遵循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公平发展、传承发展和共同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国家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政治、美丽文化、美丽社会等核心内容,提出了德治、法治、金治、慧治、共治等五大战略对策。
关键词:美丽国家;战略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核心内容;战略对策
美丽国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说的美丽国家应该是狭义上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美,是自然资源美、自然景观美、自然生态美、自然环境美等,是生态健康良好的体现。广义上的美丽国家,不仅指生态美,也包括了经济美、社会美、文化美、政治美等。本研究论述的美丽国家,是广义上的美丽国家,是指以国家为审美对象,建立一套完整的审美评估体系,包含了国家的生态美、经济美、社会美、文化美、政治美等,属于宏观美学的范畴。美丽国家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也是物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还是国内美和国际美的统一。[1]
美丽国家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渐进发展和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世界各国在美丽国家建设过程中,扬长避短,点面结合,或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全面发展,或以政治变革引领社会发展方向,或以思想文化创新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或以实现社会公平寻求社会和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丽国家建设之路。美丽国家之美,不仅在于社会系统内部的和谐共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2]
一、美丽国家建设战略思想
经过认真研究,美丽国家战略思想可以表述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为目标,以自然、经济、社会“三大规律”相统一为指导,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为任务,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三型社会”同步建设为重点,以全社会合作治理为保障,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国家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也不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人同化于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合理调节,有序结合,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是和谐社会和美丽国家的基石,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就不是真正的美丽国家。[3]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了人与自然相一、相与、相自足的认真的、严肃的、超越的框架体系,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东方哲学是相一致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三大规律”相统一
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也叫做自然法则。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然规律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它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的本质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性。社会规律即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它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即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建设美丽国家,必须同时遵循三大规律,只有解决了我国在建设方面出现的偏差和矛盾、实现全面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才能逐步推进美丽国家的建设。
(三)“五位一体”协同推进
“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国家建设总体布局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五位一体”协同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建构原则,是解决发展不协调、不稳定、不均衡的有效思路。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总布局,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体”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
(四)“三型社会”同步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体现在: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尖锐,单位能耗与资源降耗的矛盾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加剧。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社会建设。
(五)全社会合作共同治理
全社会合作共同治理就是要建立多元参与格局,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的治理。在治理现代化体系下,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组织的事情,各个主体都应当担负起相应责任,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公民各尽所能、各尽其责。社会合作治理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达成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务,而是政府与公民和社会共同的事务。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主体,公民社会不再是被管理的客体。治理过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管控,而是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
二、美丽国家建设基本原则
美丽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战略思想的具体化,是美丽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则和基本要求。美丽国家建设要遵循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公平发展、传承发展和共同发展等原则。
(一)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和谐是一种相处之道,和谐更是一种美好境界。[4] 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和谐,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在于和谐。
(二) 绿色发展原则
绿色发展原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要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要求,使经济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由原来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的要求转变到符合这一要求上来。贯彻绿色发展原则,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三)协同发展原则
协同发展,就是指社会发展要协调社会内部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能相互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从而达到各子系统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首要、基础和前提性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互补和同步,协同是可持续发展的“因”,可持续发展是协同的“果”。[5] 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如果忽略或者轻视了协同问题,则从根本上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不合理、不协调、不能共同发展的社会是无法持续生存和演进的。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如果互相独立的、条块分割的孤岛式运行和发展,整个社会系统就无法实现长期发展和进步。只有打破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不合理的条块分割,将社会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进行统一、协同,才能使社会得到持续发展。
(四)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建立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基础之上的经济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离开资源与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五)公平发展原则
公平是人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效率的源泉,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公平,不仅是促进人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的物质动力、国家的政治动力、文化和精神动力的源泉,也是增强利益制衡、官民制衡、结构制衡力量的源泉。离开公平,人的原动力、生产力的动力、国家的动力、文化的动力都将大打折扣、大受损伤甚至无从谈起,利益制衡、官民制衡、结构制衡力量也都将大打折扣、大受损伤甚至无从谈起,从而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公平通过赋予和尊重每一个人平等的权利、提供均等的机会,是有效激发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动力。只有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
(六)传承发展原则
美丽国家建设的传承发展原则主要是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它既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因子,也是我们共同记忆的源泉,更是沟通昨天与今天的桥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我国丰富的和谐思想观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中有许多积极因素都可以直接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7]
(七)共同发展原则
全球共同发展原则的构建是基于全球性国家这一主体的。全球共同发展原则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实现国内发展、坚持关系本位、承担全球责任3 个方面。国内发展主要包括坚持效率主权观、提升公民素质;关系本位主要包括共在性的本体论、整体性的认识论、和谐型的行为方式;全球责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以及促进全球正义、参与并改革国际制度。
三、美丽国家建设战略目标
美丽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国家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进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
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的发展格局。到2030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格局。到2050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进,生态文明水平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二)经济富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0年,生态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到2050年,实现经济现代化。
(三)政治民主
到2020年,实现三大目标: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党内民主,实现政府民主。到2050年,社会主义政治清明,制度完善,体制科学,机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充分体现。
(四)文化繁荣
到2030年,教育实力、文化影响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50年,美丽文化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文化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
(五)社会和谐
到2020年,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到2030年,社会更加和谐,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到2.2倍左右。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美丽国家建设核心内容
(一)美丽生态
一是建设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二是保持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改善水、大气和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对重大突发性生态灾难。三是推动资源持续再生节约。推进资源节约工程建设,发展可再生资源能源,培育资源节约型主体,健全资源节约再生体系。
(二)美丽经济
一是形成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格局。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推进GDP的生态化。推进GDP的生态化,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限度,即推行生态GDP。生态GDP的经济学公式可以表示为:生态GDP=GDP-(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生态破坏成本)+生态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三)美丽政治
一是提高政治民主水平。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二是建设法治政府。法定政府职能,依法决策,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政务公开化。三是推进司法公正。确保审判和检察的独立性,理顺司法职责,规范司法过程,保障公众的司法参与,加强司法监督。
(四)美丽文化
一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强化党的领导,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过程中。二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用制度引领生态文明理念。三是繁荣发展生态文化。挖掘传统生态智慧,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将生态文化融入制度建设。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公益性文化的基础,拓宽文化建设渠道,加大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利用和提高文化生产传播效率。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信贷,拓展文化产业的融资平台,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配套服务。
(五)美丽社会
一是建设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坚持从整体上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施积极的就业措施。三是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制度和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强化政府对再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的体制机制。四是形成竞争又合作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工会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强化劳动制度建设。五是规范网络化的社会交往行为。
五、美丽国家建设战略对策
推进美丽国家建设,观念转变是前提,生产发展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科技发展是动力,协同推进是途径和方略。美丽国家建设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统一起来;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美丽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整体、协同和统筹发展,把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总之,要实行德治、法治、金治、科治、共治等五大战略。
(一)实行“德治战略”,营造生态思维
一是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美丽国家意识。二是抓好顶层设计,确定“生态兴国”方针。确认“改善生态”为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增列建设“生态安全型”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三位一体型社会。制定《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行动计划。三是加强领导,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监督管理体制,组建统一的生态保护建设管理部门,可以考虑以国家林业局为基础,将环保、水利、海洋、旅游、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建设职能集中整合起来,建成生态保护建设部。抑或设立协调部门间和地区间关系的协调机构。在部门之间,可建立高位阶的部门协调机构,如在中央或国务院设立生态保护建设委员会或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健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配套机制,包括协调(联动)机制、监督机制、考评机制、矫正(纠错)机制以及问责机制,保障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8] 完善生态保护建设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
(二)实行“法治战略”,推进美丽国家治理法治化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立法建设,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法——《生态安全法》。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配套性立法,加强对传统立法的生态化改造,使所有的法律都握指成拳,形成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整体合力。二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力,应该坚持行政首长负总责,实行生态环境责任问责制。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司法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9]
(三)实行“金治战略”,优化财政货币政策
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绿色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向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力度。开展绿色信贷,促进企业的绿色化转型。
(四)实行“慧治战略”,坚持科教兴国
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与应用科学同步发展。加强科技伦理建设,推动科技的绿色化转型。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造健康有序的科技生态环境。
(五)实行“共治战略”,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全球思维与世界视野,共同应对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坚持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道路上,我们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坚持政治上互相尊重,经济上互相促进,文化上互相借鉴,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李世东,陈应发,王继龙等. 美丽国家基本理论体系研究[J]. 林业经济,2016, 38(5): 3-8.
[2] 李世东. 美丽国家理论探索、评价指数与发展战略[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
[3] 曹 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发展规律[J]. 经济研究参考, 2012(9):22-25.
[4] 周宏春. 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J]. 中国发展观察,2012(9):19-24.
[5] 朱之鑫.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取向[J]. 发展,2013(6):23-26.
[6] 张立昌. 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J]. 求是,2006(12):15-18.
[7] 肖 婷, 叶云招, 刘永桃. 可持续发展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 今日南国,2009(9):21-24.
[8] 陈石明. 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绿色向度[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0(1):1-5.
[9] 李健芸. 生态文明观视角下环境法律制度建设探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0(2):10-13.
(文章发表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4期,2016年8月,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272(2016)04-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