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东在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办主任协作组会暨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建设交流会上的讲话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3-01-17来源:信息办
【字体: 打印本页

加快信息进程 服务生态民生 建设生态文明

—在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办主任协作组会暨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建设交流会上的讲话
李 世 东
(2013年1月12日)

同志们:
  在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刚刚结束不久,我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市召开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办主任协作组会暨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建设交流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2年林业信息化工作,研究部署2013年工作,加快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水平,服务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刚才,广东省林业厅陈俊光副厅长介绍了广东省林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讲得很好,深受启发。会议发布了2012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全国林业网站绩效评估、首届“信息改变林业”征文大赛结果和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县名单,在此,我代表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向获得优异成绩的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向一直以来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无私奉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向为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广东省林业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全国林业信息化的新形势、新机遇
  近几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跨步前行,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林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一大突出亮点,成为支撑现代林业大厦的一大支柱。在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进程中,林业信息化的影响和作用更加深刻和显著。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信息化与生态文明成为最突出的两大亮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表明,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信息化已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生态文明已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信息革命是人类跨入生态文明的金钥匙。文明就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阶段的划分是以生产力为标志的。从本质上看,每一次文明的更迭,都是一次生产力的飞跃,而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缘于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正在迈进的生态文明,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由此带来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前几个世纪,进入新的文明阶段。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继续照此下去,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条件。人类必须找出一条既不大规模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道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人类社会作出了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新选择,人们把这条道路命名为“生态文明”之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后,信息科学技术呈现飞跃发展的态势,应用深度、广度和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各领域快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远远超越了工业革命,特别是解决了工业革命造成的生态恶果,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为生态文明大门的打开铸就了一把金钥匙。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相结合,以网络为依托,构成了新的最活跃的生产力,驱动着全球经济社会快速转变,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从而缩短了时空,加快了速度,转变了方式,转移了场合,甚至推动了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如果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一种物质型文明取代另一种物质型文明的话,那么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则是从以物质资源和物质技术为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向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的划时代的、整体的、历史性的飞跃。
  (二)信息革命推动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就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建立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物质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信息革命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发展。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源,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大量消耗会造成生态破坏,而信息却不会。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资源独享,而信息革命的特点是资源共享。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大规模的生态危机蔓延全球,出现了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危机、酸雨漫延、海洋危机、气候变化、垃圾成灾、能源危机、物种危机等全球十大生态危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人类借助其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设施、手段和周期等方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便利,让生态危机管理更加智慧,让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从而为减缓生态危机提供便捷的信息平台。可以预见,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必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革命推动生态物质文明发展。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节能环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高,制造业将通过进一步的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整个大农业也将向生态化转变,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十大产业:信息通信产业、智慧节能环保产业、智慧生物产业、智慧新能源产业、智慧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金融产业、智慧物流产业、智慧旅游产业等智慧服务上,智慧采矿产业等智慧工业,以及智慧大农业,而这些都依靠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支撑,从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更智慧的决策,带动现代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信息革命推动生态意识文明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从语言、文字、印刷、通信技术的诞生再到互联网普及,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飞越都使得人类更了解自然,信息革命让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生态系统。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在其经典著作里指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有限理性的结果,如果能利用存储在计算机里的信息来辅助决策,人类理性的范围将会扩大,决策的质量就能提高。信息技术的出现,大量的理论、观点通过新的快速的信息通道在短时间内被输送到人们面前,结合人们对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恐惧与警觉,可以说这场自我审视是在信息革命的有力刺激下酝酿爆发的,并以其发达的信息技术裹挟全球化趋势,使得这场生态意识觉醒和自我审视尤为深刻。正在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文化也正在取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工业文化,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生产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生态文明时代十大新型文化现象:智慧教育、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公园、数字传媒、数字出版、数字会展、数字艺术、数字电影和网络文化等,使人们能够随时方便地获取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大大改变了传统媒介方式,提高了人们收集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领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革命推动生态行为文明发展。生态文明的实现同样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智慧、绿色、低碳、健康、便捷的新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催生了生态文明时代十大生活模式:包括智慧化的衣食住行用——智慧服装、智慧饮食、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终端,智慧化的医疗——智慧医疗、智慧化的消费——智慧商务、智慧化的工作——智慧政务,以及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参与。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新市场,计算机已经变成了办公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聚会场所,社交网站成为分享空间的平台,数字设备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我们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信息世界,信息技术好比我们的眼睛、耳朵,已经融入并影响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的未来是智能社会,是最理想、最科学、最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
  信息革命推动生态制度文明发展。生态政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强调健全生态法治体系,突出强制性生态法律法规的地位和作用。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将冲破信息封锁,使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难以隐藏,将一切公开化、透明化,使相应的不合理制度难以维护,从而促进生态制度健全,协助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在web2.0时代,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智慧政务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治理能力。全面交互的博客、微博、各类服务平台、移动通信等,带给了人们过去难以想象的大量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交流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使得公共制度和决策更为透明和开放。
  (三)信息革命核心技术推动生态文明跨入新时代。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推陈出新,未来的时代不仅越来越“生态化”,也将越来越“智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十大核心技术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计算技术发挥保障作用。计算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它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的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云计算突出的虚拟和动态存储计算能力成为应对“大数据”的利器,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服务模式,集成了各类计算资源,具有海量存储能力和超级计算能力,可以提供精确高效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决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信息化平台;多媒体技术除了处理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外,还可以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纪元,为精彩展示生态文明创造了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再现人类的某些智能行为,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人类专家的作用,能利用人类专家可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网络技术发挥支撑作用。在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方面,物联网使我们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推动生态文明各部分各环节充分、实时感知;下一代互联网为生态文明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和传递营造了更加便捷的空间,推动设备的高效利用,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运转和节能减排;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为人们探索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以及出于种种原因不便于直接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促进了数字世界和自然世界融合的实现;3S集成技术为生态环境的远程、实时、动态感知创造了条件,北斗卫星系统标志着我国具备为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能力,通过精确定位及提供的多种数据源,支撑了智能交通、现代海洋渔业、精细农业产业发展,对国家安全战略、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提高国家减灾救灾应急能力有重大意义。
  通信技术发挥助推作用。移动通信技术是对生态文明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一项关键技术,移动网络、移动办公、移动商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缩短了生态文明进程中人与人的距离,为便捷、互联、智慧的生活奠定了基础,正在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更多更复杂的网络通信难题,提供网络安全的层层保障,使大量信息和数据得以安全保存、传输和分析利用,防范网络文化多样性危机、网络信息污染危机、信息膨胀与信息短缺导致的网络文化生态结构危机、网络安全危机、网络生态个体危机等,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网络化生活带来契机,保障网络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微电子技术发挥促进作用。微电子技术是未来最为重要、最有活力的高科技之一,将是支撑生态文明各领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微电子技术已在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在经济领域广泛用于汽车制造业,不仅降低了燃油消耗,而且大大降低了排气污染,提高了汽车的安全可靠性。未来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使微电子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药业、农业、环境科学等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领域中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为生物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微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不仅提升了军事装备和作战平台的性能,而且导致了新式武器以及新兵种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模式,不可否认,它将在未来军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未来军事的希望之星。
  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刻认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二、全国林业信息化的新突破、新成效
  2012年,是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年,林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加速发展,屡创佳绩。一年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五个统一”的基本原则,贯彻“四个服务”的工作理念,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扎实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获得了多项殊荣,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服务生态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发挥了重大而独特的作用。
   (一)努力加快基础建设,铺就生态文明信息高速路。经过不懈努力,全国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建成了集传输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标准信息高速公路。一是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全国林业专网节点由37个增加到72个,联通了全国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家林业局京内外直属单位,实现了林业系统的全覆盖。搭载了全国林业视频会议系统、全国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国家林业局综合办公内网平台等,大幅提高了会议及综合办公的效率。内蒙古、吉林、辽宁、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甘肃等省区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专网的有效联通,不少省区市实现了省、市、县、乡互联互通。二是提高了服务水平。2012年,国家林业局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00兆扩容至200兆,大大提高了网站的访问速度,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国家林业中心机房成为林业应用高科技的重要阵地和国家林业局的重要窗口和亮点。各省区市也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升级出口带宽、改造中心机房等建设。湖南出口带宽由10兆提升至100兆,辽宁由10兆提升至150兆,甘肃由4兆提升至30兆。湖南、福建、广西等省区建设了新的A级省级中心机房。三是升级了数据平台。启动实施了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建设项目,提供林业资源综合监测所需的各类遥感信息及数据处理系统、数据产品发布系统以及综合监测遥感数据产品,实现林业各监测专题的遥感信息及平台共享。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林业数据分中心一期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整合改造了100多个林业重点数据库,建成了国家林业数据统一平台,为省级以上林业专业数据集中管理和跨部门数据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省区市稳步推进数据整合建设,辽宁建成了数字林业核心平台,北京建成了集林业资源、林业生态工程、林业产业和林业管理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吉林、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河南等省建成了林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实现了资源数据共享。
  (二)全面加强网站群建设,打造生态文明服务窗口。中国林业网不断加强整合、深化融合、创新发展,坚定集约理念,打造精品网站。在中央73个部委网站综合排名中,由2011年的第10名跃升至第4名,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并荣获了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快速发展型政府网站、网站运维管理奖、精品栏目奖等多项荣誉,成为生态文明的服务窗口。一是全力打造中国林业统一门户。中国林业网统一门户深入推进,在整合完善100多个司局、直属单位和省区市网站的基础上,新整合上线全国市县林业门户网站,形成林业系统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站群。新建1000个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网站,并筹建主要树种、珍稀动物等专业网站,中国林业网站群不断壮大并日趋完整。各省级网站群建设积极推进,辽宁建成了由一个主站、100多个子站组成的网站群;甘肃统一整合30个市(州)林业局和厅直单位网站,形成了省市两级站群的整体形象;吉林、湖北、河南等省也重点加大网站群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网站群建设。二是大幅提升网站服务功能。中国林业网不断提高信息发布能力,优化在线服务功能,加强互动交流渠道建设,全年发布政务信息30余万条,每日信息发布量突破100万字,每日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总访问量突破7亿人次;国家林业局办公网信息发布量突破100万条,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辽宁林业网、湖北林业网的信息公开栏目,湖南林业信息网测土配方系统,浙江林业网新闻动态栏目及沈阳市林业局网络交易系统分别获得政府网站“精品栏目”奖。北京市加强网站特色服务和专题建设,对原有6个服务升级改版,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便民服务。江苏、山东、青岛等也对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加强网站互动性,服务公众更加有力。三是大力弘扬网络生态文化。开展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件大事和“信息改变林业”网络故事征文大赛,组织开展了“生态林业铸辉煌”、“民生林业的脊梁”等20多个在线访谈以及海南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柴河林业局文化建设等专题活动,围绕林业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打造网络生态文化的主阵地,在行业内和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深入推进应用工程,提升服务生态文明质量。“全国林业一张图”、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国家林业局云计算平台、“金林工程”等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服务生态文明的质量。一是“全国林业一张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开发了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等4个监管子系统,形成了集森林、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于一体的“全国林业一张图”。各省也积极搭建“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湖南省将8654张2.5米卫星影像,122个县市区、2662个乡镇和46167个村界线数据全部入库,真正实现“全省林业一张图”;河北建设了全省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完成了184张资源分布图的拼接,分类整理入库并实际应用。二是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分别在吉林森工、江西井冈山实施森林资源和森林旅游监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智慧防火和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森林防火和森林旅游现代化管理水平。在2012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荣获“智慧城市贡献单位”。三是云计算平台建设逐步开展。国家林业局批复建设的云计算项目,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将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提升为“云计算平台”,并依托该平台的高冗余、高弹性和高可靠性的强大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林业,连接国家、省两级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体系的“国家林业云计算平台”。四是“金林工程”等重点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2012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金林工程”建设内容列入其中,这是林业系统第一次纳入国家层面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金林工程”的实施将带动全国林业信息化新的飞跃。同时,抓紧推进林农信息服务平台、林改监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林业信息化综合水平和服务林改、服务林农能力。五是应用系统加速开发。推进中国林业数据库建设,整合了林业遥感数据库、林业统计信息库等17个数据库,建设了中国林业数字图书馆,为林业行业提供数据及图书文献查阅服务。扩建中国林业网络博览会和网络博物馆,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制作全国林业系统电子通讯录,方便各级林业部门沟通交流。湖南林业电子办证系统、浙江林权一卡通系统、河北林产品交易平台、江西林权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河南林业综合执法管理平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专网和协同办公平台、沈阳林业核心平台、黑龙江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网络服务能力。六是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升级完善了国家林业局综合办公系统群,扩大了办公系统应用覆盖面,实现了全局全网全覆盖。研究推行电子签章,移动办公全线推开。国家林业局综合办公系统、湖南测土配方系统荣获“中国电子政务最佳实践提名奖”。辽宁、湖北、河南等10多个省区积极建设综合办公平台,湖南省14个市州、100多个县市区林业局全部实行了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着力做好安全运维管理,夯实服务生态文明基础。通过整合业务流程、统一规范管理、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实现对安全及运维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制度化、高效化,夯实了服务生态文明基础。一是推进运维精细化管理。完善了国家林业局运维平台的核心功能及运维工具,细化了工作角色,确定了岗位责任,规范了运维体系,建立了备件库。二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召开了全国林业信息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行业进行安全部署。举办了首届全国林业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培训班,提升了全行业信息安全意识。开展了林业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监督检查,完成了国家部署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查,确保了十八大期间的网络信息安全。启动实施了国家林业局内外网安全等级保护建设项目,完成了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建立健全了应急机制。建立适用于信息安全要求的运维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明确了国家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责任人,相关岗位实行7×24小时值守,成功抵御了各种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保障了全年信息安全工作无事故。四是认真落实“五个统一”。林业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是前提,统一标准是基础,统一制式是保障,统一平台是手段,统一管理是关键。根据“五个统一”的要求,将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全国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森林合理年采伐量测算系统、沙尘暴应急处置平台等安装至中心机房,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
  (五)重点推动示范建设,提升服务生态文明水平。通过开展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市、县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了各地各单位间的交流合作,大大促进了全国林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和服务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一是强化示范省典型带动。2009、2011年先后开展了两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确定了辽宁、湖南等13个省区市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各地纷纷利用建设林业信息化示范省的契机,加大投入,强化机构,充实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湖南实施了“测土配方”工程,整合基础地理数据库490多万个小班的8000多万因子数据和全省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等,建立起林地测土配方信息平台,帮助林农了解土地、树种、土地与树种的关系,为林农植树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建设了林木有害生物监测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北京市3000多个监测点及800多个监测区域的空间分布管理,有害生物监测进入了电子时代。山西建设了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监控中心,实现了监控范围内森林火灾、森林采伐、湿地保护、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等资源的实时监控。广东建设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信息系统,集成应用3S、决策树、神经网络、生长模型、专家系统等技术,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评价依据。二是开展示范市县建设工作。2012年,总结示范省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了林业信息化示范市、示范县建设。河北省张家口市等25个市,天津市蓟县等50个县成为首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和示范县,示范主题涵盖了新技术应用、数字平台建设、政务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北京市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应用物联网技术研发园林植物条码化管理系统,广东东莞市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林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辽宁本溪市开发应用掌上林业应用系统。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 河北张家口市建设林业空间服务平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设数字林业核心平台,浙江龙泉市建设林业基础信息平台,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建设“三防”监管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政务平台建设方面:吉林延边州建设林业综合办公平台,山东济南市建设林业电子政务,湖北襄阳市建设政务内网基础平台,广西融水县建设林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重庆永川区建设林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安徽合肥市建设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吉林龙湾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湖北潜江市建设服务林农林企信息化系统,湖南新化县建设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广西融水县建设林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
  (六)切实强化支撑保障,增强服务生态文明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和标准建设。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全国林业网站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等数十项制度,林业信息化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建立了“十二五”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项目储备库,有19项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河北、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积极开展地方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二是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机房、安全保密、协作组会议、综合办公系统管理等一系列运行维护管理和基本管理机制,规范了信息发布审批机制,编辑完成了《中国林业信息化》系列丛书,为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制度和技术保障。山东、河南、湖北、辽宁、安徽等省完善了信息化管理相关机制,形成了以制度强基础、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健全组织队伍。组建了中国林业网编辑委员会,建立了一支自上而下的全国网站编辑队伍,强化了内容服务和信息质量。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充实信息化管理人员,目前,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拥有信息化独立机构的已达27家。辽宁、湖南等省还成立了市县级信息中心,为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组织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国家林业局信息办与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干部管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林科院就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合作。深入农业部、国家民委、清华大学等部委、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省市县林业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调研。各省市县间也不断进行双向、多向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五是全面加强发展水平评测和网站绩效评估。国家林业局连续开展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和全国林业网站绩效评估工作,保证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最新评估结果表明,湖南、辽宁、北京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甘肃、云南、四川、湖北快速发展;北京、湖北、福建、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区市在全国42个省级单位网站评估中名列前茅。各省区市在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管理保障、数据库使用、应用系统使用、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支撑核心业务几项指标的得分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总之,林业信息化工作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引起了系统内外的广泛关注,林业信息化真正成为展示林业部门良好形象的一张名片,凸显林业行业最新优势的一大亮点,服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一大支柱。2012年12月11日,赵树丛局长做出重要批示:“信息办在建设网络平台、服务林业发展大局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推进信息化发展,服务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孙扎根副局长同时批示:“工作很有成效,望继续努力”。
  三、全国林业信息化的新目标、新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林业“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国林业信息化全面加快推进的第五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非同寻常。各地要切实按照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要求,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为服务生态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2013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生态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力,召开一次会议,出台两个文件,抓好建设、应用、运维三个重点,强化服务大局、服务司局、服务基层、服务林农四项服务,提升信息服务、辅助决策、提质增效、安全保障、社会影响五大能力,努力使林业信息化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思路,服务生态文明。科学的顶层设计事关林业信息化发展成败。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和需求,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不断深化林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增强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一是科学谋划发展方略。加强先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是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高林业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当前,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行业应用时不我待。为此,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等为指导,加快编制《中国林业云发展规划》、《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规划》、《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推动林业由数字阶段向智慧阶段跨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国家级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规划和方案。二是制定出台指导性意见。按照十八大精神,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加快制定《国家林业局关于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对资源整合、业务融合、开发利用、标准建设、示范带动、科技创新、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规定、提出要求。
  (二)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推动生态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林业实际,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力。一是筹备召开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分析总结“十二五”前期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后期工作,对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新一轮全面动员,全力部署,全程加力,进一步促进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各地召开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本级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确保全国步调一致,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三)坚持项目带动,夯实发展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遵循“五个统一”的原则,抢抓一批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基础条件改善,推动信息资源整合,提升林业主体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扎实推进已批复项目的实施。要着力做好内外网等级保护、云计算平台、国家遥感卫星数据林业应用平台等建设项目,继续完善中国林业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博览会,加快建立林业综合办公系统群,精心开展国家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各地要按照已批复项目的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方案设计,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努力推进“金林工程”建设。“金林工程”以林业核心业务为主要建设内容,是当前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龙头项目。尽快启动和组织实施好这项重大工程,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最新要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抓紧修改完善可研报告,争取上半年正式报批,同时认真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另外,积极推动林改综合监管平台、林农服务平台、北斗行业应用示范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各地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应项目数据库建设和配套建设等工作。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林业数据分中心建设项目。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林业数据分中心建设项目要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成果共享,科学谋划二期建设内容。各地要结合本辖区实际,重点围绕林业资源监管、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林业灾害监测预警、林改监管与服务、林业经济运行监测等,研究储备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网站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传播生态文明。林业网站是开展信息发布、在线办事、互动交流和网上展示的基础平台,也是搭载各种应用的重要载体。加强网站建设,拓展网站功能,是林业信息化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网站建设,争取用两年的时间,使中国林业网的子站数量达到1万个,打造林业网上“航空母舰”,使中国林业网的规模在实现行业之最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做到全国之最,明年力争做到全球之最。一是尽快出台规范性意见。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强化服务、安全高效”的指导思想,研究制定《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网站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要对照《意见》查缺补漏,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整改措施。二是加快推进市县网站建设。着力开展市县林业网站建设年活动,力争年底前全部市级网站、1/3-1/2的县级网站建成运行,再用1年的时间完成全部县级网站建设。加强对市县林业网站建设的督促指导,坚持集约理念,推进网站整合,打造纵向到底的林业门户网站群。三是加强林业专题网站建设。按照主题业务范围和实体单位,密切协同配合,有序推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种苗基地、湿地公园、主要造林树种、珍稀濒危动物、主要林业发达国家等专题网站建设,打造横向到边的林业专业网站群,实现网站服务对象由部门向社会的重大转变。加强信息采编、信息更新等技术培训。四是强化网站内容保障。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优化网站设计,丰富网站功能,提高网站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林业网站。开展首届美丽中国征文大赛、第二届网络生态作品大赛,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文化氛围。建立健全网站编辑委员会,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强化网站信息员制度,提高信息采编数量和质量,积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加强网站信息更新,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开展网站绩效评估,促进各级林业网站建设。
  (五)强化示范建设,努力带动全局,引领生态文明。典型示范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要按照林业信息化示范省、示范市、示范县建设的有关要求,有序推进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新“四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是继续推进示范省建设。各示范省要对照国家林业局批复的示范主题和示范方案,认真开展“回头看”,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确保扎实高效推进。国家林业局今年要对首批4个林业信息化示范省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对第二批9个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市)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建设进度。同时,认真总结推广示范省(市)建设经验。二是加快推进示范市县建设。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县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这既是对大家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未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各单位珍惜荣誉,按照示范文件要求和批复的示范主题,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快示范建设进度,及时总结示范经验,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实施方案务必于3月底之前报到国家林业局。三是积极争取应用示范项目。近年来,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全球广为传播,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正在向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等高端方向发展。各地要立足国情、林情,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切实加强高新技术应用推广,不断拓宽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
  (六)加强组织管理,提升保障能力,支撑生态文明。国家已经把信息化提升到了新“四化”的战略高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机构队伍。到今年年底,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力争全部成立独立的林业信息化管理机构,做到编制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林业重点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要创新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争取外部支持。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强化财政投资的主体地位,在财政预算中,争取明确设立林业信息化专项,确保年度投入稳中有升。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测算标准,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应保尽保、科学使用。在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等长期性林业建设投资中,力争提取1%的额度专项用于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林农受益”的基本思路,积极扶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信息化建设。三是完善政策制度。细化林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创新、信息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网站建设、网络运维、信息安全、试点示范、调研会商等规章制度建设,强化评测评估,做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四是加强标准建设。积极推进已立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确保按期完成任务。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强重大复杂林业信息化标准的预研究。推动全国林业信息数据标委会改选,动态完善林业信息化标准项目储备库。加强标准宣贯,增强标准意识,强化标准应用,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五是强化人才保障。按照分类分级培训的原则,加强领导干部顶层设计能力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断优化林业信息化人才结构。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相互学习。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成功靠奋斗。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对“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作出了明确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林业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为服务生态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